中国足彩网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2018~2020年)的通知 |
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管委会、办事处),市各有关部门: 为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动种植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根据《南通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2018-2020年)的通知》,结合本市实际,制订如下指导意见。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多年来,由于追求土地产出能力,农业资源利用强度高,耕地地力透支较重,化肥农药投入结构失衡,土地得不到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压力加剧。通过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改变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有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粮食连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与此同时,一些优质特色、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市场紧缺、供不应求。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可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满足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和消费需要。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生产作业环节和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农民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通过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特色作物和农牧结合产业、休闲功能产业等,实现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促进种植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坚持稳中求优的总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调整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市场竞争力,加快构建协调、高效、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市场化的现代种植业之路,提高种植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贡献份额。 (二)基本原则 ——稳定粮食产能。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品种结构,推广应用绿色增产攻关模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左右。 ——优化区域布局。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宜粮则粮、宜经则经。东部通扬河流域重点发展稻麦产业,深入开展高产增效示范创建,主攻粮食单产;以新老204国道为中心的中部地区重点发展花木盆景产业;西部高沙土地区充分发挥自然优势,重点发展地方百日籽萝卜、香堂芋、黑塌菜、细壳花生、小籽荞麦等地方特色农产品。 ——突出增效增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压缩常规品种,大力发展名、特、优、珍农作物种植,重点发展苗木盆景优势产业和香堂芋、黑塌菜等四大地方特色产业,推广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种植收入。 ——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理念创新,强化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子。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增产模式。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提供信息、政策扶持等,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 1、优化种植结构。2018年,粮食生产总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其中:三麦面积70万亩左右、水稻面积6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72万吨左右;蔬菜总播种面积55万亩,总产量125万吨,总产值18.5亿元;特粮面积4万亩以上,杂粮面积15万亩;到2020年,粮食生产总面积稳定在155万亩以上,其中:三麦面积65万亩、水稻面积65万亩左右,粮食总产70万吨左右;蔬菜总播种面积60万亩,总产量135万吨,总产值20亿元;特粮面积5万亩以上,杂粮面积15万亩。稳定有机农业、蚕桑、花木面积,到2020年,有机农业2万亩、蚕桑6万亩、花木盆景面积达到23万亩、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6个,花木盆景产业(含园林绿化施工产值)年销售额200亿元以上。 2、壮大新型主体。2018年,全托管服务规模占全市纯作粮食面积的60%以上,覆盖面积43.82万亩,涉农村(社区)全托管服务覆盖率100%。2018年、2020年统防统治率分别达65%、66%。2018年新增家庭农场75家、农业龙头企业10家;至2020年,家庭农场累计达900家,其中:南通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50家;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140家,其中:南通市级以上70家。 3、提升装备水平。2018年,高标准农田面积预计达92.8万亩,占比达79%;设施农业面积预计达22.4万亩,占比达19.06%;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5%;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面积预计达96万亩,占比达80%;设施农业面积预计达24.68万亩,占比达21 %;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 4、改善生态环境。2018年,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新增“三品”认证23个,种植业食用农产品“三品”比重达55%;省例行抽样检测合格率不低于97.5%,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达84%,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率达7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秸秆收集储运主体25个;到2020年,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8%,“三品一标”有效数稳定在250个以上,种植业食用农产品“三品”比重达58%;省例行抽样检测合格率不低于98 %,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达85%,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规模秸秆收集储运主体达35个,利用秸秆量1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2家。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 1、加强粮食产出能力建设。一是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和主推品种的应用。到2020年,基本完成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稻麦品种更换率超过60%,品种对农业提质增效的贡献率超过50%。二是大力开展高产增效创建。以粮食高产增效创建、三新工程等项目为载体,突出绿色增产模式集成攻关,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小麦精量播种、肥水精准运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每年开展高产增效创建10个左右。三是推进实用关键技术落实。积极开展粮作新技术试验示范,切实抓好稻麦重大病虫草害防控工作。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机插秧集成技术、小麦“双机”播种技术、油菜扩行降密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稻麦病虫草绿色防控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等。 2.推进高效农业提质增效。一是推进花木产业提档升级。重点发展高质量大规格造型独特的精品苗木、“三化”树种等,努力把花木盆景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充分发挥“中国足彩网盆景”区域品牌效应,坚持“做高端、出精品”,推动苗木生产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探索“重点路段、高速出口、骨干河道、主要景区”绿化建设多元化投入新模式,打造“城市苗圃”,做亮城市品牌。目标2020年建成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且面积达200亩以上花木示范园区或盆景展示窗口10个,高标准盆景博览园1个,盆景大师工作室20个,建成全国花木产业强市、全国盆景产业第一市。二是推进优质果蔬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蔬菜、应时鲜果、食用菌等园艺产业,加大百亩规模蔬菜基地、蔬菜生产标准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着力提升产品质量、着力创新生产经营机制、着力强化质量监管,有效推动蔬菜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加快推进黄芽菜、黑塌菜、香堂芋、白萝卜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和乡土品种的开发利用,建立一批优质中国足彩网特色农产品基地。建成5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优质果品生产基地6500亩,打造2个永久性蔬菜上海外延基地。三是推进蚕桑产业综合开发。在稳定现有桑园面积的基础上,加强重点镇、村建设,建设百亩连片桑园。加快省级蚕桑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桑枝、蚕沙等资源循环利用和桑园套夹种,强化蚕种生产监管。全市桑园面积稳定6万亩左右,蚕茧收入3亿元,资源综合利用收入1亿元,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6亿元,实现全市蚕业总收入10亿元。 3.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合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引导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产业协作和合作,突出“双带”作用,培育产业融合示范企业。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区内企业转型升级。2018年、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分别达2.8︰1 、3.2︰1 。二是创新农产品流通与销售模式。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充分利用国际园艺城、华夏花卉等区域性综合市场,加大农产品促销扶持力度,提升农户营销能力。通过举办农产品展示展销和推介活动、特色农产品节庆促销,大力发展直供配送、门店专卖、农超对接等模式,充分发挥中国足彩网市农产品沪皋流通销售商会的作用,不断拓宽中国足彩网农产品在沪销售渠道,深入推进农产品接轨上海。三是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放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品牌,把休闲农业发展与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服务功能配套,加快创意开发,不断推出体现中国足彩网农业特色文化为主的旅游新产品,建成一批在全省有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成熟沿江和沿路(334省道)2条休闲农业观光带。面向上海大力推介,年接待上海游客5万人次。 4.提升设施和装备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标准,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比重。以园艺和花木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化生产,推进露地改设施,推广应用标准温室大棚、避雨棚架栽培、防虫(鸟)隔离栽培等新技术新装备,加快“两网一灌”设施和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质量追溯等建设,推广应用粘虫色板、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生物农药等装备,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三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着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机作业经营主体培育,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加快泵站技术改造,巩固江苏省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创建成果,目标2020年创成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5.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充分发挥内联农户、外联市场作用,为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鼓励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大力发展农社对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强化对家庭农场主及其从业者的培训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在本地发展生产基地并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强化与农户的利益联结,积极鼓励和引导具有中国足彩网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全托管,延续前两年的良好发展态势,进一步引导农机、农技、农资人员、村组干部等主体创办全托管,扩大服务规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村居发展社会化服务联盟,推进服务集群建设,为家庭农场、全托管组织和专业大户提供服务保障,同时加大村居服务性经营收入。探索农业适度规模发展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发展“大户型 ”、“经纪人型”、“作业队型 ”、“合作社型 ”、“公司型”等多种服务主体 ,开展“大户+作业队”、“大户+合作社 ”、“合作社+公司 ”等多种组合模式社会化服务,提高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品牌。三是加强农业园区建设。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聚焦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及休闲农业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项目招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学研对接,做好“三新技术”的示范引领,培育一批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专业化的农业园区和基地,发展土地集中型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50%。 6.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一是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推广生态养殖,深化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种养有机结合、农牧循环发展的模式。对非禁养区内符合条件中小畜禽养殖场(户)进行改造,推广标准生态发酵床技术,实现粪污零排放。对已建沼气工程的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液圈舍回冲循环利用。在畜禽养殖、设施园艺、水产养殖、大田种植等领域示范应用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环境远程监测调控、生产操作智能化、资源利用数字化管理。二是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1+X”模式为“2+X”模式,完善“农户收集、企业收储、政府补贴”三位一体秸秆收集储运利用体系。坚持“五化”(肥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拓展秸秆利用渠道,持之以恒抓好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使用高标准农膜,开展土壤重金属修复和农膜回收处理试点,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是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通过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配方肥、新型肥料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重点推广、应用省级重点推广、示范品种和省“四主推”农药品种 。严格执行农药经营许可的各项制度,目标从全市农药经营点1042家下降到500家,全市不超过18个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点;建立农药销售的登记备案制度,采取管、查、阻、封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重点查处违规销售、使用禁限制农药的行为。试行土地的修复机制。 7.提升农业信息和科技水平。一是积极实施“中国足彩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重点建设一批智能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一村一品一店”、“一镇一业”建设步伐,强化特色产业与电商嫁接,建设一批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村。加快市现代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软件系统平台建设,更好地履行技术指导、市场监管、动态预警、指挥调度等职责。2018年全面完成村(社区)益农服务社建设任务。二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强化农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基层“五有”农技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强化农业自然灾害及动植物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2018年实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三是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大力培养农技推广后备人才。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提升一批对农业有经验、有劳动力的“老农”,吸引一批有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引进一批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50%。 8.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健全覆盖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控制、采收贮藏运输等关键环节的农业标准体系。推行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二是着力强化农产品质量过程监管。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从农田到市场的监管体系。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探索建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三是深入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扩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面,调优“三品一标”农产品结构,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示范基地。引导品牌创建主体建立中国足彩网品牌农产品直营店、专卖店、连锁店,并大力发展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生产、经营、消费无缝对接。四是加大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对品牌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管控,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维护品牌公信力。加强农产品品牌信用分类管理,完善信用“黑名单”制度。加强品牌保护和品牌监管,对认定的品牌产品实行动态监管,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区、街道)、各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建立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协调机制,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和政策保障,有计划地组织推进。农业、农发、水利、财政等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靠前指导,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2.强化政策扶持。各镇(区、街道)要紧紧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任务,加大本级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大力发展本镇特色主导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业部门要用足用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土部门要落实好设施农用地、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农业大型物流类项目用地。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服务,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农业和保险等部门要努力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多档次、高保障保险产品,完善保费补贴政策,提升风险保障水平。 3.强化指导服务。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为农服务意识,深入基层一线,及时发现和解决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优化技术结构,增强农技服务能力。各级农技人员,要深入村组到户到田开展现场指导,特别是对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从事新产业、应用新技术等及时主动做好技术服务。通过粮食生产“全托管”、家庭农场、合作社和种田大户,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 4.强化考评督查。各镇(区、街道)、各相关部门要将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纳入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将农民增收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成功与否的标准,并列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考核。各相关部门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对种植布局的落实情况、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防灾减灾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各镇(区、街道)也要优化完善考核督查与监督奖惩机制,严格督促检查,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中国足彩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2月12日 |